2022年10月26日下午,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翰墨历史协会承办的历史学系建系40周年系列讲座第二讲于线下举办,主题为“经济—社会史视野里的家庭消费”。本次讲座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朱小田教授主讲,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董粉和教授主持,我院院长王本立,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笑川及院内外数十名本硕学生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朱小田教授回忆了自己曾经在历史学系工作的愉快经历,表达了对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人才频出的喜悦之情。进入正式演讲后,朱教授提出留戏饭、江南、经济—社会史视野的三个概念。留戏饭亦称“吃戏饭”“留餐饭”“戏饭”等,特指款待前来观看戏剧的亲友,是一项专门的家庭消费,尤盛于近代江南乡村。而在江南地理上多关注于江南中部水乡,边缘山丘和东部岛滩等。朱教授认为,经济史视野是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历史上的生计现象,经济—社会史视野则充分考虑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家庭经济行为的影响。“留戏饭”本身是家庭消费现象,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把它当作生计行为并进行经济学分析。
讲座分为问题的缘起、特殊的家庭花费、文化视野中的留戏饭、底层社会的生活观、亲缘世界的伦理和结语六个部分。首先,关于“问题的缘起”,讲座以晚清来华的美国人明恩溥在《中国乡村生活》中对“留戏饭”详尽介绍为例。明恩溥以他者的眼光,将其与“面子”联系在一起进行专门分析。“面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缙介绍到西方国家的,之后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此概念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人际关系,为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对“面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讲座指出对于“留戏饭”这类的乡村日常行事,应首先将它返诸近代日常生活情境,置于当地、当事人的社会网络中,历史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如此,“留戏饭”的考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问题,而且关涉到社会史研究的思维方式。讲座强调研究要从收集到的资料出发,而不是从研究的选题再去向资料出发,所以应将近代流行于江南乡村的“留戏饭”行为与有争议的国民性、近代性等话语体系联系在一起。
其次,朱小田教授阐释了“特殊的家庭花费”的三点特殊性表现。其一,在于“留戏饭”是与庙会联动而生的花费。从严格意义上而言,“留戏饭”并不是一笔独立的家庭花销,它常常与庙会消费联系在一起。传统乡村缺少整个社会性的娱乐,“留戏饭”与庙会的联动对江南农民来说稍含娱乐性质。庙宇大多集中在各个层次的乡镇上,庙会也就以乡镇为集聚点,供四方乡民共同娱乐。陈金镛在《余之生活观》中写到:“(乡民)演戏于神庙,盖春祈岁稔意也。亲属多因此时往观……家家具牲醴祀神祖,谓之‘报赛’,亦以备亲朋饮馔也。”于庙会当坊村落的家庭而言,他们在意的不是庙会花费,而是接待亲友的饮食开销。事实上,当时的出会费用大多是由社群筹集而成的,每户出资有限,而“留戏饭”独立面对一众亲友,花费较大。
其二,“留戏饭”是一项⼈情消费。朱小田教授以自身童年趣事作为引入,提到除了红白喜事外,一年只吃一次年饭,留戏饭亦是如此,而乡村⼈将邀请亲友参会观戏看作一份⼈情。通常在春初农事尚未动忙或秋末农忙已了的时段上,“留戏饭”的人情消费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常伴随着亲友间的情感体验。
其三,对乡村一般家庭而言,“留戏饭”是一笔大额支出。时逢吃留戏饭期间,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前来赶会,自当款待,以尽地主之义,此为人之常情。在农家看来,这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必要花费,正如年难过、也应该过一样。但一般普通百姓,平时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却在庙会时就松开了吝啬的手,这跟他们的消费心理有关。他们认为,庙会期间不能怠慢了客人,因为客人越多越利市。
再次,朱小田教授谈到文化视野中的留戏饭,引用了明恩溥在《中国乡村生活》中提到的内容:“在客人一方,是厚颜:‘在举办戏剧演出的这段时期,不管主人如何缺乏诚意,对客人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反正他是要住下来,因为要看演出’;在主人一方,是虚伪:‘不管一个人的感情如何,他都得装着非常好客的样子’”。其中可见最早对“留戏饭”加以审视的明恩溥,将“留戏饭”归为一种文化现象。字里行间,他无法抑制对“留戏饭”的不适感受。不只是明恩溥,当时一些国人也有类似的感受。在宁波鄞县桑文磁的笔下,民国时期的“留戏饭”迹近“荒唐”;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从明恩溥等“外国⼈的嘴里”不时听到“面子”的说法时,则认为他们抓住了“中国精神的纲领”;潘光旦称,明氏《中国人的素质》“决不能和一班走马看花、捕风捉影的西人著述等齐观”。言下之意,“面子”显示了中国国民性的重要侧面。至此,“留戏饭”变成国人进行国民性反省的对象。
朱教授指出,清末民国部分社会精英认为阻碍当时中国进化的大害是迷信。对一个“落后”风俗的批判,致使乡村社群祭祀的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在明氏看来,“留戏饭”集文化虚伪与文明落后于一体,应当否定。但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曾说:“我国农民,多无正当娱乐,迎神赛会,可说稍含娱乐性质。” 对于农民来说,庙会也是休闲娱乐的集会。被封建士大夫们视为粗俗、迷信的庙会戏文和仪仗,却为进步的知识领袖所肯定,中国的文化精英更在意“留戏饭”的文明程度。一部分相对熟悉底层中国社会的学者,对“留戏饭”以理性的分析代替了简单的较长絜短,认为乡人重视供佛、过节,这是一种文化习尚。这些对“留戏饭”的态度固然便于人们在近代文明世界中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事件进行定位,然而讲座指出这些外在的、客位的、消极的品评,并不能替代对于这一日常事件本身的寻根究底,一旦究诘开始,非深入地方社会网络、还原地方情境不为功。
随后,关于“底层社会的生活观”,讲座引用了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的“特定的处境中什么行为是适宜和应该做的这一点”,在纠正自私主义对于特定经济⾏为的曲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正是“留戏饭”现象产⽣的“特定的处境”。朱小田教授指出“留戏饭”发生的地方是底层人的世界,其行为是乡民应对生活大事的特殊方式,与之相关的首先是他们的生活观。人们积攒的热情在庙会期间找到了挥洒的机会。庙会虽具有多重功能,但休闲娱乐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乡村缺少整个社会性的娱乐,村落百姓平日缺少情绪发泄的机会。在庙会期间,四方各地亲朋好友都前来看戏和吃留戏饭,在这弛纵时段里充满喜庆,每一个乡民紧张的神经随之迟缓下来。
“留戏饭”体现了乡土中国生活方式,并以地域性体现为一种文化特色,庙会特有的休闲娱乐功能,使庙会结点与腹地之间浑为一体。长兴县乡镇的庙会活动,特别重视乡村社会内部的镇乡联系,表现了乡镇社会的整体性。作为闲暇生活方式的庙会节奏明显地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庙会以农历为标准,是按农民社会的生活规律表现的节奏性。“留戏饭”展现了中国⼈单纯而显明的态度,是一种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生活的生活观,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接下来,朱小田教授谈及“留戏饭”中亲缘世界的伦理,指出“留戏饭”的社会关系对象主要是亲戚朋友,反映了一定范围内的亲缘关系。但事实上,“留戏饭”所款待的对象不都是亲戚,他们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戚朋友,只要认识亲戚朋友中的一位便可前去吃戏饭。“留戏饭”是为维系亲缘关系,久而久之,浸为俗例,成为一种盛行于地方社群的习惯行为,朱小田教授以苏州吴县东乡龙墩山为例,“村有俗例,凡新嫁娘,于兹新三二八(庙会),均须偕新郎归宁,赴母家宴,以陪桌愈多为愈有面子。同时新夫妇由亲友辈伴乘快船,开赴龙墩山观剧,若新礼中之度蜜月然,视为紧要之礼节。”可见,由“留戏饭”而产生的隐喻亲属有更大的范围。在亲缘世界⾥,既存在与婚姻、血缘关系相关的⼈情,也存在与地缘关系相关的面子,两者共同构成了“留戏饭”消费的日常伦理。
虽“留戏饭”的消费开支不小,但维系亲缘情感的交换淡化了经济的计较。作为乡村社会必要的社会交换,“留戏饭”产⽣的⼈情体现为礼尚往来,是一种自然而合理的存在。朱小田教授又援引例子,“在每一村庄里,无论谁总有一家或二家以上的新旧亲戚。新正年初,各村醵资轮流演戏,从初一起到初十边止,我们就有挨村作客看戏的幸运。看戏自是有趣的事,更难得的是别来一年的亲戚朋友,都得藉此机会聚首唔面了。”至此,村人们互为客人,互请“戏饭”,从而最终达到“聚首唔面”的目的。
而明恩溥等人认为,“留戏饭”不过是乡村人在“自我炫示”好客的美德,其是否真诚令人心生疑窦。缘于平素节俭的乡村人在庙会演戏期间却如此慷慨,那只能是⼀种虚情假意的表现。朱小田教授以人类学家胡先缙的研究缕析而论,“留戏饭”所在意的“脸”,实际上是社会声望,但“美国人未曾真正了解”的所谓“脸”,它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 。因此,朱小田教授认为,与其称其虚伪,不如道其真诚,因为举办“留戏饭”者是为获得一种社会声望,志在树⽴道德形象,不仅仅是“炫示”。正是因为朱小田教授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立足于地方——民间社会,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留戏饭”的内涵。
讲座最后,朱小田教授总结指出两点。第一,“留戏饭”这一俗例扎根民间社群,涂抹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了特色鲜明的地方生活方式。从中可见,底层的乡里人所追求的生活福利,绝不仅仅是财富,还有许多其他目标,包括最基本的诸如“如何活着”这类更根本的目标。这不是通过微观经济学原理可以理解的,需要从社会文化的因素来分析。第二,“留戏饭”以其底层社会“善享其生存”的特殊方式,成为我们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而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不能在国民性和近代性等抽象话语中进行推理,而需要在日常生活共同体中擘肌分理,就“留戏饭”而言,更关键的是完整理解亲缘世界中的乡村伦理。概言之,历史研究的问题,需要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理解。“留戏饭”发生和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区域人文环境之中,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不能过多关注对它的外在评骘,要站在乡村人的立场上探幽抉微。
在提问和答疑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朱小田教授表达了自己对“留戏饭”和俗例的看法和直观感受,并对朱教授的细致讲解表达了感激之情。朱小田教授根据自身的学术经历以及所掌握的资料,回应了同学们的理解,对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予以解答,并强调了论从史出的理念。朱教授认为只有解构史料才能有新意,而在引用西方史学理论时,也要注意与史学研究相结合,做到“概念的历史学化”。
朱小田教授的回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并以热烈的掌声向朱小田教授表达敬意与感谢,讲座至此圆满结束!最后,到场教师与朱小田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