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在普及佛法,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愈发地与市民生活相融合,苏州地区近年来的寺院文化也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屡屡“出圈”。小组成员出于对苏州地区的佛寺空间与市民生活的深入交流及其发展的浓厚兴趣。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期望利用所学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历史变迁进行探究,从双塔寺的变迁解码苏州地区佛寺空间与市民生活的内在关系。发现历史,进而传承文明。
6月2号至6月8号,小组成员经过几次讨论商讨,确定实践的各项事宜,包括出行计划、重点关注对象、访谈内容等内容,保障活动的正常与安全进行,并丰富实践活动。
2023年7月15日,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双塔寺社会实践调查队“一行4人来到苏州市定慧寺及双塔寺,分别对这两个地方进行科研调查,共计一天,以探索苏州寺院与苏州城市生活的关系。
本次的实地调研,分成上下午两个部分,上午主要由吴舒淇、汤嘉睿两位同学负责对定慧寺进行考察并对寺庙僧侣、附近区民采访,另外两位同学负责记录。下午主要由蒋树言、仲陶红两位同学负责走访双塔寺遗址,主要任务包括碑刻、石雕等遗迹资料的收集和游客的采访两个方面,另外两位同学负责记录。
一、了解双塔文化底蕴
双塔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双塔寺为唐咸通二年(661年)州民盛楚捐建,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时钱氏改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判司王文罕兄弟捐资重建殿宇,并增建两砖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 罗汉院因此俗名双塔寺。整个寺院历经兴废,几多修复,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明嘉靖、崇祯,清乾隆、道光年间,几度修葺。
苏州双塔寺与定慧寺,位于老城区,作为禅寺是苏州老市民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苏州禅寺文化内涵。它不仅记录了唐、宋、明清时期苏州人参与佛寺文化生活,还有机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通过文化、经济、政治的功能,将苏州人民构建到基层社会秩序中,极具研究意义。
二、采访解读市民生活
上午,该团队先去往定慧寺。在定慧寺的主题是以口述史的角度挖掘定慧寺,解码佛寺空间与市民生活的内在关系。恰逢市民上香的高峰期,该团队对定慧禅寺的相关人员人员采访和调查问卷的分发与收集,着眼于定慧寺当下人员组成、佛法活动、寺庙功能、市民寄托、旅游动态等问题。
其中两位同学特意采访了定慧寺的义工,向他们请教了定慧寺的日常活动安排与活动规模,甚至他们义工的工作原因与工作情况,以期探究苏州本地市民与佛寺生活交互点,挖掘定慧寺的人文氛围。
同时,该团队也去寻访了定慧寺主持,向他咨询定慧寺的寺院文化以及定慧寺的佛事活动及活动规模,主持也热心向他们介绍了定慧寺的佛教活动日常,甚至还向该团队成员普及了一些关于定慧寺的历史过往。
三、寻觅双塔历史遗迹
如果说对定慧寺是聚焦访谈的话,那么双塔寺活动则是更多把重心放在对碑刻、石像等历史遗迹的考察与分析之上。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去分析解读碑刻,并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整合。同时,面对石像雕塑,小组成员也做好了归类分析。
遗憾的是,由于双塔寺的规模较小加之天气炎热的原因,寺内游客并不是特别多,但是两位同学也和仅有的两位游客和两位附近居民进行了旅游目的、双塔寺历史文化、遗迹构成、双塔周边构成等方面的交谈。同时,走访到一位相关单位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倾听并记录了这类人群对双塔在修缮和文化打造以及与市民生活融合的看法和建议。
四、信息共享,资料整理
在实地调查工作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对所得信息(包括照片、录音、文字记录等内容)进行最后的汇总与整理总结。
在实践中,小组成员不断克服来自环境的考验以及自身的不足,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对的策略。这些经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对他们的未来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要向双塔寺和所有参与这次社会实践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给予该团队这次宝贵的经历和思考的机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