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工作动态

校友余新忠:嘉道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者:  时间:2024-05-03 10:52:33  浏览:

4月13日下午,由苏州科技大学敬文书院与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讲座于苏州科技大学石湖校区敬文书院大讲堂举行,主题为“嘉道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及其现代启示”。本次讲座由苏州科技大学本科,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现任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兼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讲,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本立教授主持,院内外五十余名本硕学生参与。

4B272

讲座共分为三部分:何为雅集、王之佐其人、王之佐的三次雅集。余新忠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分享自己在治学过程中的体悟,以期能够为在场的青年学子们提供经验和帮助。

FE8B

何为雅集

余新忠教授首先自述选题的缘起,其曾撰写《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一文(余新忠:《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由此展开关于社会精英逢自然灾害时发挥的慈善、社会救济作用的讨论。在寻找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发现了王之佐编撰的《绘水集》。这是记录道光朝癸未大水唱和的诗集,编者王之佐基于灾难见闻和救灾实践绘图征诗,征集活动持续十五年之久,汇聚了社会各阶层近八十名作者的诗歌及序跋。

一般来讲悲惨的天灾与风雅的文人诗词创作之间具有很大落差,两者的汇合使人联想到其中的诸多中国独特文化现象,士人以雅集形式对于灾荒的积极应对最终留下了《绘水集》的文化记忆。余老师自言,这种文化现象吸引他把研究重点从灾荒史转到对雅集的研究。何为雅集?雅,中正、美好;集,会合、会聚。雅集者,以雅为诉求,以集为形态,尚雅之人以雅情行雅事的聚会。在古代,雅集是文士进行文化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余教授通过梳理《绘水集》所收录的诗篇作者名目、同时代的其他雅集,意识到雅集是古代文人雅士进行学术交流、艺术交流、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雅集并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涉及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这是历史学者需要关注的视角。

结合对雅集外延的发现过程,余老师指出,学术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雅集史处于文化史范畴,与其一直倡导的生命史学息息相关,即我们在理解一个问题时不仅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也应该立足于个人,立足于具象的生命来理解历史,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受、情绪,这些都能成为历史探讨的对象。

99771

王之佐其人

接下来余新忠老师介绍了王之佐的个人生平和交游情况。清苏州画家蒋宝龄常受王之佐接济,在著作《墨林今话》中详细记录了王之佐其人,这是探究王之佐生平的重要第一手资料。从其中记录王之佐出版大量书籍判断,此人家底颇殷实,足够支撑其经营学术活动。在分析过程中,余老师提醒同学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对于制度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以科举制度为例,若不了解科举制度在每个朝代的规制,在阅读史料时会遇到很大困难。

王之佐的三次雅集

介绍完生平后,余教授介绍了最关键性的内容——王之佐主导的三次雅集。第一次雅集是《白燕倡和集》,利用发现可爱而较为稀罕的动物白燕的机会,制造题咏主题,借机表现自己的诗艺,突显慈爱贵生的理念和精神。唱和者不乏苏州知名人士潘世恩、黄丕烈等。由于主题颇为勉强、生硬,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参与者多为王之佐同乡吴江震泽人氏。

第二次雅集即为《绘水集》。道光三年(1823)四月至八月,东南地区发生大水,吴江震泽地区尤甚。在官府的倡导下,王之佐和其家人,以其母亲的名义,积极捐资并参与救灾。灾后,王之佐将灾况和救灾情形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邀请同好和诗,并在蒋宝龄绘图和诗、林则徐作序后刊行。此次唱和者声势较前次更为显著,范围辐射至省外。得益于其高扬“民胞物与,仁孝两全”“居安思危,轸念物力”的时代主旋律,王之佐彰显了自己的光辉事迹。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王之佐《宝印集》的征集工作时更为得心应手。借用所获得的所谓岳飞的玉印,以武穆王的名望和价值符号相号召,加强自己在既有关系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人脉,宣传时代主旋律——忠孝仁义思想。

余教授指出,王之佐寄情于自然风物、自由抒发诗情诗意同时心系民生大事、积极宣扬社会主旋律的文化行为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直到今天依然必要。王之佐雅集的现代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文人雅兴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历史资源是现实建构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

第三,个人诉求和社会价值的合理有效衔接,是社会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四,如何培育和合理引导文人展现其才华而又不失国家和社会大义的环境、空间和平台,是当下文化建设亟待深思的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余新忠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生命史学”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他表示,“生命史学”的旨趣在于回归生命,聚焦健康,在历史叙事中呈现多元的具象的个体生命。“生命史学”虽然是从医疗史出发的思考,但这一史学概念可以涵盖更广的范围,医疗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首先应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内容。这样的倡导,无论对目前的历史研究还是社会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BF3

提问和互动环节

在提问与答疑互动环节,余新忠老师就“明代苏州医者的文化消费等级”等问题作出解答。

18572

余老师的回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