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兰,女,1976年10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社会学博士,教授。2003年7月入职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委会理事,现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承担《社会学概论》《小组工作》《性别与社会》《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等课程讲授工作。长期致力于儿童、性别及家庭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课题项目(含教研教改):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童照顾安排对城镇已婚妇女就业的影响及社会性别机制研究(13CSH044),2013,已结题;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童教养逻辑的现代性转变与高质量照顾支持体系构建研究(20BSH057),2020,在研;
3.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构建探索,2019,已结题。
发表科研成果:
1.陶艳兰.中国儿童照顾政策建议的碎片化与整合性公共托育体系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22,(03):108-117.
2.陶艳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21,(12):54-60.
3.陶艳兰,风笑天.“理想照顾者”文化规则的破解:社会政策支持母亲就业的关键问题[J].社会科学,2020,(04):77-89.
4.陶艳兰.养育快乐的孩子——流行育儿杂志中亲职话语的爱与迷思[J].妇女研究论丛,2018,(02):31-45.
5.陶艳兰,风笑天.多面向的母亲:流行育儿杂志与母亲角色的社会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5):120-125.
6.陶艳兰.塑造理想母亲: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J].妇女研究论丛,2016,(05):25-37.
7.陶艳兰.流行育儿杂志中的母职再现[J].妇女研究论丛,2015,(03):75-85.
8.陶艳兰.未婚流动女青年家庭生活实践中个体的崛起及性别意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41-46.
9.陶艳兰.走向未知的身体:医学知识的影响与性别支配——读李贞德《性别、身体与医疗》[J].妇女研究论丛,2014,(03):123-127.
10.陶艳兰.世上只有妈妈好——当代城市女性的母职认同与实践[J].妇女研究论丛,2013,(06):87-96+105.
11.陶艳兰.个体化视角下劳工维权的行动与困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6):25-32+102.
12.陶艳兰,风笑天.女性主义公民身份模式:理论建构与政策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3):98-103.
13.陶艳兰.产科医生遇上“怕疼”产妇?——中国女性生产经历的身体政治[J].妇女研究论丛,2012,(01):86-96.
14.陶艳兰.无名者生命的诗:中国女工多元主体的形成与抗争[J].社会,2011,31(05):226-242.
15.Falbo T ,陶艳兰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兼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讨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5):10-14.
16.陶艳兰.代际互惠还是福利不足?——城市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中的代际交换与社会性别[J].妇女研究论丛,2011,(04):13-19.
17.陶艳兰.员工关系工作中的两难困境——兼对企业社会工作应用与发展的探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8-43.
18.陶艳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对苏州市142名贫困大学生的调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24-129.
所获荣誉奖项:
1.2021获苏州科技大学交通银行奖教金;
2.2022年被评为苏州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3.2022年获苏州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2020年获苏州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2018年获苏州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2014年获苏州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