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学术动态

首页 > 正文

学术报告:入岭之途:中山大学南岭历史地理田野调查与问题研究

发布者:  时间:2022-04-21 14:37:32  浏览:
报告日期 2022-4-16 时间 14:30-16:30
报告地点 主讲人 于薇

2022416日下午,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翰墨历史协会主办的中国史前沿讲座第二讲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主题为《入岭之途:中山大学南岭历史地理田野调查与问题研究》。讲座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笑川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珠海)副系主任于薇主讲,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艳春副教授为与谈人。

讲座共四部分,分别是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1年以来的南岭工作、对明清以来南岭山地聚落与社会发展的认识、南岭山地中的交通网络和南岭交通线上的军堡故事。

首先,于薇老师介绍了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1年以来在南岭的田野调查。2011-2019年,中山大学师生在广东、湖南、广西三省交界的南岭地区13个县进行了23次田野调查,收集族谱400余部、碑刻600余通以及契约和各类档案近1000份。于薇强调,南岭田野调查与问题研究所秉持的工作思路是结合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同时结合研究与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共同构成了南岭工作的整体。在科研工作系统开展的同时,开展高年级学生田野调查与历史地理学的本科实践课程,将既有的、有把握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进行反复的调查,以使本科学生掌握南岭田野调查的基础知识以及熟练阅读南岭既有文献。除本科生培养之外,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也穿插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培养他们在田野中阅读文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田野调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拉网普查。在南岭山区以县为单位,将县分成区片,在区片当中找到核心点,沿核心点向外发散进行全覆盖的筛查,具体方式是沿交通线展开,对交通线沿线的聚落进行逐层深入的普查型调查,目的是获取整个区片的普遍情况,使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之下,避免限于特殊问题和琐碎认知中;其二是定向调查。根据在地方历史文献中能够找到并且突出的重点以及在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探索的新地点,对重点地区进行定向调查,定向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相关地方文献,补充既有文献中的内容缺环。

中山大学团队的学科背景主要以历史地理学为主,所以南岭田野调查工作具有地理学的专业训练和专业习惯,同时通过访谈调查获取族谱、碑刻等访谈材料,又体现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历史地理学和历史人类学并行,以获取南岭田野调查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构成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实地踏查方面,对专类地貌和重点聚落的调查勘测是实地踏查的重点工作。专类地貌主要指的是山丘、盆地和山丘内的小地形(如岱、隘口等),这些为南岭地区卫所的产生发展提供地理条件。专类地貌的勘测研究主要借助航拍等手段,团队从2013年开始对南岭地貌进行航拍。重点聚落的调查研究首先借助方志、三普材料和访谈进行定点。定点后,通过反复调查、回访的方式来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节奏和内部材料。这种方法也为本科学生田野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启示,由此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该工作流程注重有结构、有章法地对田野文献材料进行消化与整理,以制定各类表格、建立成熟的表格系统为方式手段,内化于教学活动之中。其关键是设置田野调查登记表,让学生当天及时的登记所接触的田野文献,每天结束调查研究之后及时整理、汇总、消化。这套工作流程是田野调查的规范化、标准化,以避免调查中出现的随意现象。

在地理学中,山地作为分水岭和河流组成一个地理单元,即流域单。团队的最初设想是在南岭寻找一个合适的盆地来展开研究,经全面梳理南岭各县明清地方志,尤其是乾隆以后的地方县志,团队发现宜章县民国时期的方志内容系统丰富,明代军堡、明清瑶人、姓氏、屯田等问题清晰凸显,材料状态良好,因此宜章县成为南岭研究的开始。从宜章开始,目前中山大学的南岭田野调查与研究已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其次,于薇讲述了对明清以来南岭山地聚落与社会发展的认识。在进行南岭田野调查工作之前,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已经对南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研究。赵世瑜的《不清不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提出了山地作为帝国内陆边疆的问题,陈春声的《瑶人、蜑人、山贼和土人》探讨了山地社会人群标签的互化问题,刘志伟的《天地所以隔外内》阐述了山地除了区隔作用之外的沟通作用。这三个问题代表了考察南岭的三个角度,这三个角度是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宏观上一直持有的核心问题,也是团队开展南岭研究时所关注的根本问题。南岭的具体研究聚焦于三个主题:第一是卫所,所关注的问题是明清卫所制度在地方的实践;第二是族群,南岭这一地区分布着少数民族瑶族,需要研究瑶人和汉人的沟通交往及其背后的人群与地域社会的发展问题;第三是市场,市场是聚落节点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也是卫所和族群互动这两个主题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形式呈现的现象表征。这三个主题是南岭研究集中处理的要点问题,其他具体的研究都是在这三个主题的基础上展开。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来看,南岭地区的田野调查与问题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国家制度的变迁,国家制度的变迁具体是指卫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崩坏;其次是关注在国家制度的变迁之下,军户、瑶人的生存策略和社会重组,以及不同人群(瑶、民、军)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关注的是聚落格局的重构和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与前述的制度人群相联系。简而言之,国家制度的变迁、人群之间的生存策略和社会重组、聚落格局的重构构成了南岭研究的问题框架。

再次是对南岭山地交通网的分析。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而言,聚落是,交通线是线,它们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聚落进程,是生存策略还是地方社会,最后都要置于南岭交通功能和交通结构这个基础上来综合分析,这是因为人、财、物都要在交通线上去进行交流互动。而且,南岭是在内陆边疆的角色之下进入到黄河流域大一统王朝的战略视野之内的,该地区是明代除了九边、沿海之外卫所设置密度最大的地区,它的身份和性质的来源也是基于其交通性。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五岭并不是指五座山,而是五个入岭通道,也就是入岭之途五岭五途,所以交通是南岭的基本问题。

团队在南岭的研究分为四个片区(江永、江华、蓝山、宜章),而这四个片区也是处于东、中、西三条交通干线之中的。南岭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南北向的看似宽平的过岭通道之间都有一个东西向的山地横亘于当中形成阻隔,在大庾岭和骑田岭之间有瑶山和莽山的阻隔,在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有九嶷山的阻隔,都庞岭和萌渚岭又和东边宽平的湘江水道之间有阳明山的阻隔,都庞岭和越城岭之间的灵渠水道有海阳山的阻隔,这使南岭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地形特征。这样特殊的地形特征为大一统王朝在南岭设置关键卡点来守备交通干线、保障交通干线通畅,并通过交通干线达到国家政权的控制,提供了条件。山内小盆地与高大山体的相互交错的形态使该地区大量人口能在山地内生存,瑶、民、军的分布各有不同。瑶民生活在山上高地内,通过东西向的山上小路横向形成联系,州县居民生活在平地,王朝在交通线上的关键交通节点以及山内瑶人下山小路与大交通线的连接点上设置卫所作为军事驻防点来进行控制,显示出卫所与南岭交通线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团队根据南岭的交通功能结构来进行拉网普查工作,平地传统交通线是纳粮交仓、商旅往来、货物流通的商路,山地传统交通线是瑶人趁圩、村落间往来的小路;平民传统交通线的驻防设置是百户所和军堡,山地传统交通线的驻防设置是寨、隘或营。由于现今国道与传统交通线多有对应,所以拉网普查时会根据国道进行村落调查问询,在地图上确定传统交通线,随后在传统交通线上进行拉网,同时沿国道继续补充沿途村落拉网,之后通过对传统交通线的调查,给山地传统的小路进行划线,再在山里沿小路拉网,层层递进,严谨细致。这一过程中,团队获取了歌谣等与交通线有关的独特形式的文献。

基于江蓝片区的田野调查,团队发现了一些从明代到清代再到民国的有关瑶人、州县居民和卫所军士的片段式小故事。从明到清的交通线上,有同一人群的两个主题的故事:第一个主题是故军。其内容是原来的卫所军人如何从卫所制度瓦解、失去军士身份之后成为州县的编户民,获得户籍的,也就是从故军编户民的过程,故事的主角包括天运间的屯田所,九所八户兴宁一,以及锦田仓与梧州客;第二个主题是去广东,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地处两省交界的方位与主要靠步行的交通条件之下,当地居民对于广东地理方位的认知和对祖先的感知以及如何去广东的认识。故事的情节包括联盛圩的赌板与挑盐路上的星子渡、祖先们的南风坳、乳源来的广东人和行路到西岸等等。

于薇指出,总体而言,明清南岭军堡交通功能的变化和交通结构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天地不再横绝实际上,明代时设置的南北向交通中的截断点以及干线通道与山间小路之间的卡点是为了禁绝汉瑶互通,而到了清代,东西向的交通线发展起来,原本以南北向为主的相对孤立的传统过岭交通干线发展成南岭干线交通网,交通线上的大节点由原来单一的卡点功能发展成十字路口般的四通八达的连接功能,在结构上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二是山内仍是世界。对于当地人来说,广东不远,去广东即去西岸,去广东即去连州,广东来即乳源来。虽然从明代到清代,南岭这个大山岭不再阻断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但是山里瑶人作为刀耕火种的流动人群,活动范围仍然是固定的,自成一个瑶人世界。
最后,在讲座的交流环节中,与谈人罗艳春指出,今天的讲座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做田野工作,二是在南岭看到了什么。南岭田野调查结合了历史与地理,是在空间中理解时间,是探寻同一空间维度下的不同时间段,南岭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不同区域研究对话的对象。南岭的田野工作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其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严密的系统化;从学术史来看,南岭所探索出田野调查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持人张笑川认为,于薇老师所讲述的南岭故事,提示我们中国是区域和历史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比之于对南岭历史的认识,讲座中所介绍的南岭的田野调查模式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20F7E


E9A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