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研究生的专业研究和学术水平,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营造更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研究生搭建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党支部于2024年6月3日下午15:30在教一311会议室共同举办了研究生论坛活动。活动邀请到王本立教授、张笑川教授、王艳芬教授、沈骅副教授、赵琪讲师作为评议老师,活动由23级中国史李娜同学主持,22级世界史同学徐钟石进、吴铂远以及22级中国史同学吕涵、孙雷、袁蒙担任汇报人,同学们积极参与聆听。活动正式开始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本立教授作开幕式致辞:本次论坛延续了上一届研究生论坛的模式,作为一种深度的学术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无论是对做汇报的同学,进行点评的老师,还是在座旁听的其他同学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合作的机会。学院对这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尽可能地给予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支持。最后,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上半场:
吕涵:
开场致辞结束后首先由吕涵同学开始汇报。吕涵同学的论文是《宋明间方志“烈女传”之转型——以苏州为中心的考察》。他介绍道:宋代方志中烈(列)女传的整体情况以及宋明之间方志相关部分的转型缺乏学术关注。通过整理存世宋代方志女性传记的情况,发现其尚未成为固定的内容,且呈现数量少、时段早、多元化的特点,其资料来源可分为文献史源和见闻史源两个途径。对南宋至明中期苏州三志《吴郡志》、《苏州府志》、《姑苏志》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宋明之间方志的修撰逐渐由私向公转移,内容趋于丰富,选材标准完全局限于“贞节事夫”,所选的多为普通家庭的女性,其事迹局限于家庭,新增旌表附录,由此为后世修志奠定了体例和形式的标准。由宋至明,方志“烈女传”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填充新的内容,因而明清方志的相关部分是由多个层面的内容层累叠加形成的。
赵琪老师点评:
赵琪老师认为吕涵同学将烈女传的特点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揭露得很明白,是本文最大的价值,在史源学方面的讨论足见其功底扎实。接着,赵琪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方志书写变化的原因还可以写得更详细;其次,要把方志放到史学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最后,对于文中出现的许多概念要深入思考,仔细揣摩,慎重使用。
钟石进:
接着是钟石进同学的汇报,他的论文是《政治思想演变下英国共产党与工党的关系嬗变(1920-1956)》。英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都源起于英国工人运动,但两党的政治思想演变截然不同,导致双方党际关系复杂多变。在英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其革命性的斗争手段与工党追求执政的理想不符而受到排斥。“第三时期”理论下,英国共产党强调阶级革命,视工党右翼为敌人,导致政治孤立,不得不采取“人民阵线”政策团结各阶级力量。二战期间,英国共产党又遵循苏共方针和英苏关系变动反复调整自身政策,支持工党在内的联合政府。战后冷战反共思潮下,英国共产党虽自主调整了党纲但也难挽颓势。英国共产党与工党的关系变化是两党不同发展道路下矛盾的直接反映。如何处理渐进改革和坚持革命的矛盾,如何看待政党的阶级属性,如何协调与主流政党的关系都将根本上影响政党的长期发展。
王艳芬老师点评:
王艳芬老师表示本篇论文具有问题意识,题目较为新颖,从微观层面说明了共产党为什么在英国存在不下去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文章开头部分需要补充研究现状、英国共产党与工党背景,另外还存在语言搭配不当的问题,需要改正。
吴铂远:
然后是吴铂远同学的汇报,他的论文是《五国防务安排之吉隆坡会议》。《五国防务安排》又被称为《五国防御协议》组织,1971年由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国成立,是一个军事合作组织。《五国防务安排》的正式成立标志是1971年发布伦敦公告,1971年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三国联合部队司令部正式成立标志其正式开始发挥作用。其形成的过程主要由三次会议,分别是1968年吉隆坡会议、1969年堪培拉会议、1971年伦敦会议。其中吉隆坡会议是几个国家首次正式进行磋商,并在该会议上达成初步共识,因此作用和影响极其重要。虽然各国代表在一些问题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大方向上还是基本达成了一致。关于一些没有解决的分歧,各国代表也商议出了一个大致方案,初定在第二年,即1969年上半年再举行一次有关五国防务安排的正式会议,这也为此后的堪培拉会议的召开埋下了伏笔。
王本立老师点评:
首先王本立老师肯定了本篇论文的篇幅以及引用的资料扎实,具备一定的学术规范。接着王本立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论题还可以改善,要凸显吉隆坡会议;其次,改进结构,将背景、起因结合起来,论述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个会议,依次分点展开;接着,适当压缩篇幅,将内容和后续影响分开;最后,英国与各国关于撤军问题的协议写得相对详细,但关于李光耀反对撤军的内容很多,要将文字与小标题对应。
下半场:
在短暂的茶歇后,又回到到同学们的讲评时间。
孙雷:
首先是由孙雷同学带来他的论文《晚清苏州警政转型与官绅关系》,太平天国兵燹后,江苏巡抚丁日昌下令严行保甲以卫治安,以吴大瀓为首的苏州士绅积极参加创办苏城保甲局。官府虽委任士绅办理保甲局,但对士绅处处设防。庚子以后,苏州保甲局改为警察局,官府借此机会排斥士绅,独揽警察权。然而,囿于警务人员素质低下、警政警费紧缺,苏州警政办理陷入困境,官府不得不再度与士绅合作。从保甲局到警察局,官绅关系经历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反映了社会治安管理中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折射出清朝国家无力支配地方社会的现实。
张笑川老师点评:
张笑川老师首先对本篇论文表示肯定,认为较具新意,且引用了比较好的原始资料。接下来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可以考虑将论题改成晚清苏州警政建设与都市社会,将苏州警政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脉络,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他问题;其次,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思路梳理史料,将国家与社会看作是完全对立的,这就落入了俗套;最后,要说清楚基本的问题,比如1903年的警察局章程与1906年的的差异要交代清楚。
袁蒙:
最后,袁蒙同学带来她的论文《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日常中的衣装》,中央苏区革命日常中的穿着问题不仅关系到革命者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与这一时期中共所创立的政权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战争影响,前线、后方都无充足的穿衣条件。基于反“围剿”战争关乎中央苏区的存亡,故而苏区内资源首先供给红军,保障红军的穿着成为后方干部群众的义务。同时这一时期向外获取穿衣资源成为解决穿着问题的重要方式。
沈骅老师点评:
沈骅老师表示本篇论文的选题新颖,引入了日常生活史,有助于还原社会真相,比较生动。同时,沈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进一步完善论文框架,目前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二部分、第三四部分分别讲了穿衣困顿问题和怎样解决穿衣问题,需要整合;其次,如何以广阔的视野探讨衣装问题,想一想在穿衣困境中衣着是否具有等级性;另外不要遗漏了获取衣装的最根本的方式——中共的生产;最后要考虑到没收衣装中的不利因素。
本次论坛激荡学术思维,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各位评议老师也针对同学们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研究生论坛为学术探究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同学们通过三个多小时的学术活动开阔了视野,在论文的选题与构建框架、史料积累、创新性探索等方面受益匪浅。最终与会老师和同学一起合影,本次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