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学术动态

首页 > 正文

纪要丨刘震:印度学的前世今生

发布者:周奕汝  时间:2023-10-17 14:44:25  浏览:
报告日期 2023-9-27 时间 13:30-15:30
报告地点 教一213 主讲人 刘震

927日下午,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翰墨历史协会承办的世界史前沿讲座第三讲于苏州科技大学石湖校区教一楼213室举行,主题为印度学的前世今生。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刘震研究员主讲,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本立教授主持,历史学系张梦妍、王雨濛老师,及院内外七十余名本硕学生参与讲座。

刘震老师首先提出印度学的学科定义,归纳了印度学研究方向,并具体介绍了古典研究方法。古典印度研究包括语言、宗教、地域研究等,并指出现代印度研究政治、社会问题时依然会选用古典印度研究方法。印度学研究的地域范围为印度本土+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及周边岛屿、东南亚、中亚地区。刘老师又以正在研究的文本为例,介绍用古典研究方法研究古典印度的具体工作:首先网罗所涉文献诸版本,转写写本,后进行校勘并翻译,再对校勘所反映的文本文体进行评注。

讲座以不同阶段的重要学者及其研究串联起印度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最初,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教,便学习当地语言,形成最早的印度学研究作品,神甫巴尔托罗梅奥(Paolino da San Bartolomeo)编订的梵语语法即诞生于此时;以官员身份热衷印度学研究的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等创立亚洲学会(Asiatic Society),并将印度经典文献带入欧洲大陆;弗朗茨·波普(Franz Bopp)则论证了梵语、拉丁语、希腊语、波斯语、日耳曼语、德语间的亲缘关系;1818年奧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于德国取得第一个梵语教席,此后印度学研究蓬勃发展,大师辈出,如赫尔曼·格拉斯曼(Hermann Gramann)编写的吠陀词典,至今仍为学界重视。从学术发展脉络来看,西方印度学研究起初以婆罗门教、吠陀研究为主,海因里希·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恩斯特·瓦尔特施密特(Ernst Waldschmidt)等学者对佛教多所关注和研究,并使之成为领域内的重要分支。

讲座还对德国及中国国内的印度学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时至今日,德国仍然是印度学研究重镇,刘老师选取了哈利·法尔克(Harry Falk)、布朗克豪斯特(Johannes Bronkhorst)等几位对印度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及其治学历程进行梳理和介绍。这些学者文献语言精熟,学术兴趣广泛,兼涉不同领域分支,且取得丰厚的学术成就。然而,近年来德国大学内的印度学系面临裁撤危机,甚至已被裁撤,现状已不容乐观。在我国,此类研究被归为冷门绝学。一般认为,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传统人文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已设立专门基金支持冷门绝学的发展。

最后,讲座也对印度学研究的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展望。近年来,新疆、西藏等地有相当多的西域语言文献被发现,并进行了的普查与编目整理。文献内容涉及佛教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诗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刘老师指出,这些稀见文献写本若投入研究,必将使研究焕然一新。

在提问与答疑互动环节,刘震老师就如何规划学术道路中国印度学研究具体情况我们如何传承走向没落的古老学术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如何看待分科治学的弊病等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


针对学术道路的规划问题,刘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述及印度学研究心路历程,同时,结合学术现状,刘老师建议同学们冷静思考。冷门学科的研究需要内心的无怨无悔与坚守;针对中国当前印度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刘老师认为如今国内高校的印度学研究各有精进,各个地区的高校都已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从事对印度学的研究;针对如何传承走向没落的古老学术,刘老师指出广义上的古典研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危机,原因是复杂的,且古典研究门槛高入门难,年轻人畏难而不行导致专业被裁撤。但当前在中国,国家对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承是提供相当大的支持的;针对资源获取和学术信息去伪存真问题,刘老师指出,研究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检索,通过各类数据库获取资料,同时注意对其他语言资料的检索与运用;最后,刘老师指出,做研究应跳出高墙,掌握资料源头,打好基础后再拓展视野,缺乏文献基础的研究是虚无缥缈的。

刘震老师的回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207B6


E2CEA


E7F37